杨蕴萍教授团督:如何利用心理咨询关系,促进青少年学生恢复心理健康?

来源:本站 2025-03-14 15:36:21

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引航灯塔

华璨心理咨询师团队2025年3月份杨蕴萍教授团体督导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月例团体督导于2025年3月11日成功举办,本月案例督导培训,由著名心理学专家杨蕴萍教授为大家提供精神动力学取向的专业督导。

杨蕴萍教授

23232320.webp.jpg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

IPA认证精神分析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督导师

中挪精神分析培训项目中方发起人

本次受督的两个案例均为高中生,从案例情况来看,来访者心理问题与其成长环境、与父母的关系直接相关,两个个案的家长均为高知,家庭情感养育的稀薄与亲子关系的不良,成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因素:家长对孩子有过度的控制导致,或者情感不良对待等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创伤。

对于这两个未成年的案例,杨蕴萍教授提到,咨询师要特别重视、不断反思与青少年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这两个未成年来访者在其成长经历中,父母无法作为良好客体给她们提供心理支持,两个来访者内心缺乏稳定的“内在客体”。杨教授讲到,咨询师要特别关注两个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与感受,更要特别注重反思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咨询中的移情与反移情的关系以及动力状态,要采取“贴近和跟随来访者的方式”与青少年深入工作。


案例一:充满“艺术幻想”的女学生

第一个案例来访者是一个学习艺术的高中女学生,呈现出情绪难以自控,情感解离,与父母关系冲突严重,现实检验能力受损的表现。通过案例情况了解到,来访者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缺乏情感支持,爸爸性格固执苛责,妈妈有完美主义,父母双方经常吵架。

从基本信息了解到,来访者父母虽为高知工作者,但父母自身人格或心理存在明显问题,对来访者造成明显的心理创伤——表现出复杂性PTSD的症状。对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目前采取在医院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相结合。杨教授提到,咨询中要特别关注来访者的就医和服药情况,心理咨询工作要配合就医治疗的进程。

由于来访者父母人格功能不足,家庭关系冲突且紧张,导致来访者出现心理问题后,来访者周边的人际关系呈现出“拥挤而复杂”的状态——来访者周围有爸爸妈妈、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家里还有一个同胞竞争的妹妹,同时又有爷爷奶奶牵挂担心。

从个案概念化的角度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缺乏稳定的“内在客体”,她一直活在自己的理想化世界之中,无法控制自己的攻击驱力,所以就有了要攻击家人和伤害自己的冲动性想法。在案例督导分析中,杨教授肯定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访关系,咨询师作为一个并不“完美”但稳定的“客体”,对来访者的情绪稳定和心理成长有很大作用。

杨教授提到,来访者内心有着丰富多彩的理想追求,她孤身深处“黑暗世界”之中,但依然有强烈美好向往的愿望与动力。来访者在咨询的叙事表达中,有一定的完整性和明显的表达动力,这对来访者来讲是很重要的资源。

这个案例中来访者内心充满了大量的幻想,存在明显的“分裂”防御机制,处于“偏执-分裂位”状态。杨教授提到,来访者在咨询关系中呈现的不稳定,可能会给咨询师带来很大的因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焦虑感,咨询师要特别觉察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焦虑感和耐受性,同时反思跟来访者咨询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同时,杨教授提出,咨询师要发挥容器(container)的功能,可以涵容(contain)来访者内心大量的负面情绪(β元素),通过咨询师心理容器的α功能将来访者的负面情绪转为可以吸收的α情绪(注:比昂的容器理论)


督导相关知识——来访者的“内在客体”

案例二:压抑“无法上学”的高中生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休学状态的女高中生,小时候特别听话乖顺,从初中开始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出与人交往困难,人际关系敏感,经常上课期间不能专注听讲,时常出现突然晕倒,以及经常出现喘不过气来的躯体化症状。

此案例来访者的父母均为高学历。爸爸性格暴躁,具有强迫症人格特点,对孩子成长教育要求非常苛责。妈妈内心也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小时候她的妈妈对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苛——“如果自己考试成绩没有拔尖,就无法接纳自我。”与此同时,来访者的父母两个人经常吵架,家庭氛围长期处于紧张的“战争”状态,也让来访者缺乏安全感。

来访者目前处于休学状态,一方面她心里特别想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又不能进入学校安心学习,内心纠结痛苦。咨询中,来访者曾经表达过“自己学习不够优秀,似乎背负着毁掉了整个家庭的心理压力……”来访者表达自己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内心的压力和痛苦无法进行表达,家里没有人可以理解和支持自己。

从个案概念化的角度,杨教授指出来访者与上一个案例相似,家庭情感养育稀薄,来访者是未成年人,其成长经历明显缺乏稳定良好的养育客体。来访者的父母虽为高知,但父母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和个人议题。引用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观点分析,来访者的父母一直使用着用“高学历好工作”来命名自身生命价值(温尼科特:假性自体),其内心严重缺乏情感体验,从而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养育关系也完全是机械式,缺乏情感支持与理解。

针对这个案例,杨教授强调,面对这样的“养育环境稀薄”的来访者,咨询师要特别注重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思考咨询中移情和反移情的动力状态是怎样的。比如,这个来访者总是一种压抑的状态——她是在跟咨询师的咨询中的压抑状态(移情),还是只是因其父母造成的“压抑”。同时要从来访者“压抑”状态的背后关注来访者的求助动机,以及她想要脱离父母实现“分离-个体化”的内在动力。


督导相关知识——温尼科特“假性自体”

温尼科特认为,婴儿的“真实自体”(True Self)诞生于早期母婴互动的“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当母亲能够敏锐回应婴儿的真实需求(如饥饿、安抚),婴儿会体验到自我存在的完整性与自主性。然而,若母亲过度焦虑、控制或情感缺席,无法满足婴儿的情感需求,婴儿将被迫压抑真实感受,转而发展出假性自体——一种以他人需求为导向的“功能性外壳”。

假性自体的本质是一种生存策略:当婴儿发现只有通过迎合母亲的情绪(例如强颜欢笑以平息母亲的抑郁,或隐藏愤怒以避免被惩罚)才能获得关注时,便会逐渐将真实情感隔离,形成对外界期待的条件反射。这种模式(假性自体)延续到成年后,个体会表现为:ü过度依赖外部评价,缺乏内在价值感;ü情感表达机械化,难以体验深层愉悦;ü在亲密关系中陷入“讨好-枯竭”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温尼科特强调假性自体并非全然病态:适度的社会适应需要一定程度的“健康假性自体”。但当假性自体完全取代真实自体时,个体会陷入存在性空虚,甚至出现解离、自毁倾向。

从本次督导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到,两个案例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均受养育环境和父母个体人格因素的影响。杨教授强调,面对青少年的来访者,咨询师一方面要扮演着来访者当前重要的客体,要特别注重和反思与青少年的咨询关系;另外,咨询师要注意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必要程度要进行家庭治疗,并对来访者父母进行必要程度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杨教授讲到,当前时代下的高知父母很多会带着自身成长经历中价值使命感和个人议题做到了父母,但是由于高知父母自身的内心存在着无意识创伤与议题,尤其是高知父母可能会采用理智化的防御机制,表现出强迫性人格或完美主义等,这便自然在与孩子的关系互动中将会严重缺乏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反而将家长的焦虑压力与代际创伤传递给孩子。

同时,杨教授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讲到,在当前社会内卷且焦虑的时代下,高知人士的焦虑感可能更会普遍存在,但这些“内卷与焦虑的问题”在父母身上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便无形中形成了代际传递给到了孩子们,从而造成了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而严重化。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一直专注于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等领域的咨询工作,在杨蕴萍教授的督导指引下,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团队不断夯实提升专业技能,坚持伦理与专业性,为社会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助力一份专业的力量。

  • 版权声明:
    本文章系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编辑原创或采编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热门文章
查看更多
资讯报道更多
查看更多
返回顶部↑